学院围绕大健康领域对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立足学院研究特色,提出建立工程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点融通与创新研究体系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研究生为教学培养中心,以理工医融合知识体系为顶层框架,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特色优势,以多学位点交叉教师团队为实施要素,以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为育人载体,以多主体协同培养为创新体制,强化教学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国际化视野、专业知识储备度、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化培养和训练,探索和构建复合型理工医产学研交叉融合工程人才新范式。
构建涵盖技术知识、科学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的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框架,打造理论透彻、体系完整、影响深远、问题导向、前沿突出、方法多样的交叉学科课程。通过“需求与问题-标准与约束-学科交叉融合解决方案-原型/模型构建-性能测试与评价-产品优化与再设计”为主线的技术攻关与联合培养模式,系统性提升学生在医疗器械/装备领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问题的能力,推动培养模式从知识逻辑体系向“面向健康与医疗复杂问题”的复合培养转型。设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校企联合技术专题课程,构建系统的工程素质训练体系与多学科交叉培养生态系统。组织研究生医工交叉学科论坛、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与研讨班等各类课外创新活动,通过顶层设计与流程优化,充分挖掘这些活动在营造交叉学科学术氛围、提升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学习兴趣、激发多学科方法与学术灵感乃至捕捉前沿性交叉课题方面的潜力。
全面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集体把关的责任机制,重视优秀导师团队先进指导方法与经验的推广,进一步加强以干细胞生物力学导师团队(传统学科类别)、生物医学检验检测导师团队(交叉学科类别)、跨学科智能医学工程导师团队(交叉学科类别)、生物材料与组织修复研究生导师团队(交叉学科类别)为代表的5个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各团队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强调学科交叉,有力支撑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生物与医药(专业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交叉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定期开展医工交叉导师交流与培训,强化导师岗位管理、质量问责制和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医工交叉视野、科学精神的示范作用。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面,依托“四共四通”机制,由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医疗器械领域真实科研项目组建导师团队,实现专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重构。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强化跨学科主导师-合作导师/副导师-行业导师组成的复合导师团队建设。
以“节点意识、规范化培养、传承式教育”理念为引领,深化落实面向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与实施。建立综合考试、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全过程学术评价标准和考察点体系,完善学位论文常见问题案例库;通过培养过程交叉评阅和集体指导引导学风并辅助导师指导,规范导师培养、研究生创新、院内专家评审的质量。坚持学位论文质量导向、坚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评价,从选题依据、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角度,严把选题入口关。从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数据处理和做图规范性、科学概念和术语表达的严谨性、技术和理论框架的逻辑性等角度,严把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关,对培养过程连续进入学业关注对象的同学及时进行分流或淘汰。从科研能力、论文规范性、创新性和价值性、技术突破意义、学术态度和行为等考察点的角度,强化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的问题导向。